01 十二月 2007

归来吧,迷途的羔羊--华小毕业生辍学初探

文/张瑞慈


马来西亚教育部于2001年至2010年的 <10 年教育发展报告书> 中指出1970年,我国各族中学生的就学率只有20.1%。到了2000 年,已经提高到72.6 %。这报告引起了我国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韩春锦博士的关注。他认为虽然在这30年来,中学生的就学率已大幅度提高,可是仍有20多巴仙的学生流失了,在他们当中,到底有多少是华小生?于是一项命名为 《一个不能少》的调查运动在各州踏出了艰难但风雨无阻的第一步。

根据所回收资料数据,1997年华小UPSR考生人数总共有99,055人,2002年在籍中四及中五学生共有74,807人,这显示辍学或流失率为24.48%。报告中显示槟城州辍学或流失率最低(17.12 %),而吉兰丹最高(30.05%)。

为了进一步了解辍学问题,调查团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抽样性调查工作,调查对象为1998及1999年华小毕业生。每州抽样调查几所市区和郊区的华小,以确定他们2003 年是否还在该校就读。统计涵盖所有类型中学,也包括华小毕业后升上中学的友族学生。抽样调查报告显示1998和1999年郊区辍学率比市区高,分别为郊区 18.38%,市区17.36%(1998)及1999年郊区13.3%,市区12.37%。初中阶段辍学率也比高中阶段高,1998年初中阶段辍学率为66.7%,1999为68.0%。

以上调查报告成了华社及关心华文教育人士心中挥之不去的忧虑。以我个人的浅见,可能造成辍学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媒介语的转换
中学媒介语的转换使六年来以纯华语为媒介语的华小生在学习上有了障碍。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实行三种语文教学的国家,这种教育对语文能力普通的学生是非常吃力的。因为学习语言上的困难,大大地减低他们学习的能力,国英语差的学生上课如鸭子听雷,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乐趣与信心。教师教学的事倍功半,学生难以适应,继而跟不上进度而放弃学业。

2. 教师的角色
一些教师忽略了后进生和叛逆性较强的学生,造成后者自暴自弃,从而萌生退学念头。我国继承了殖民政府非常注重考试,旨在培养可供政府使用的人力资源的教育制度,这种难以根除的考试文化根生蒂固,往往使教师忽略了后进生。郑石岩在《教师的大爱》一书中提到:“这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师生冲突个案时有所闻,中途辍学学生增加。就心理卫生指标看来,青少年自我伤害、吸毒、拒学行为值得关心。我深知拯救这现象的唯一寄望是教师愿意学习,让自己给孩子爱,比以前更丰富、更有能力,那麽我们的社会就有了希望。”由此可见,教师的爱铺平了孩子的前路,让孩子在升学的路上走得更平稳更踏实。

3. 家境贫穷及乡村地区读书风气低落
家境贫穷常常促使乡村地区的孩子在假期中必须“打工”以筹备学费及帮补家用。吉隆坡千百家新村村长郑洁慧女士认为假期中“打工”往往造成学生在日后无心向学,提早辍学。此外,读书风气低落乡村地区的华裔传统观念里,“孩子不是念书的材料,让他早点出来学一门手艺”或“中学没有毕业也可以出人头地”的想法使乡下学生对升学不感兴趣,在学习路上即使面对小小问题也足以使他们不再上学。

4. 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及破碎的家庭
孩子在成长中难免会有疏忽或错失,端赖父母的了解与支持,得以改过向善,进而学习独立自主。假如家长对子女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将会导致孩子自暴自弃,再加上支离破碎的家庭,父母无法成为孩子认知生活周遭及社会适应的良好典范时,辍学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5. 家长为了生计对子女疏于管教。
新村问题专家林廷辉博士在“大马华人人口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在华人新村的漫长 53 年岁月中,经过几番经济风暴的洗礼,在80 - 90年代中期,许多新村的村民流往外州大城市或出国“跳飞机”谋生,留下老人与小孩,新村成了社会问题的温床,大人出外工作,对子女疏于管教而衍生许多青少年问题。这也是造成新村辍学率偏高的原因之一。 1997 年徐元彪在一个华人新村里研究童工问题时发现该村 15 岁的男生当中有 50 %已经辍学,16 岁的男生只有 2 人还在求学,其余 24 人都已辍学。这 15 、16 岁的男生大多数和私会党有牵连,以赌博、逃学、吸烟、打架及游荡为日常生活形态。大城市里,部分现代父母忙碌于事业、工作和活动之间,常常缺席家庭而疏于管教孩子,使孩子误交损友,造成孩子无可挽救的辍学命运。

6. 受已辍学朋友的影响放弃学业
青春期是人格发展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朋友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觉得友谊是一种伙伴关系;第欧根尼。拉尔修把朋友喻为附于两个身体的一个灵魂。英国的丘尔契更认为世界上没有再比交友不慎为害更深的东西了,因为它种下的是疯狂,收获的是死亡。丘尔契的看法固然令人心悸但也不无道理,因为雨果也赞同使我们摔跤的往往是我们的朋友。中国更有句脍炙人口的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接触附于两个身体的一个灵魂时,往往会受辍学了的灵魂所影响 ,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根据星报的调查显示,我国有28%青少年承认曾经购买或观看色情刊物或光碟;24 %喝过酒;15%抽过烟;14%有过性经验;3%曾经使用过非法药品,只有16%青少年没有接触过上述活动。

由此可见,为人父母者万万不能对孩子的交友情况掉以轻心或不闻不问。

7. 学生为了追求物质享受放弃学业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指出,人天生就有“追求快乐” 和“满足欲望”的本能,这就是所谓的“本我” (id), 所以在“唯乐原则”( Pleasure Principle )的支配下,人们常追求立即的快乐、享受和满足。根据徐云彪在国内一所独中高三的学生作出调查的结果显示 60.38 %的青少年把金钱 / 物质的成就列为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 < 在教改浪声中前进 > 一书中他认为追求新型享乐主义 (Hedonism) 的时下青少年在凡事追求“爽”快的同时也面对许多精神与心理问题 , 促使小部分学生放弃学业。

几点建议

1. 从以上种种因素看来,学校与家庭在遏止学生中途辍学上肩负着重大责任。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大支柱,如果二者能分工合作,带给孩子极大的安全感,进而学有所得。因此,为人父母者应该致力与老师建立一个有效的伙伴关系。有智慧的父母亲不仅需要爱和耐心,也要懂得身教和言教,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防范孩子误入歧途。家长在给予成长中的孩子爱心之余,也应关注孩子平日的动向和交友的状况,以免误教损友,走上辍学之路。办学的人如果缺乏爱心,急进功利,学校就会象渐渐枯干的湖泊,鱼儿不免危险。切记教育旨在点燃孩子的心灯,教师的爱就是火把和亮光;如果教师心中的火焰熄灭了,就燃不起孩子心灵世界的光明。由此可见,学校与家庭必须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紧密合作,共同提升学生学业程度及解决学生所面对的难题,竭尽所能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2. 学校应提供连续不断的升学辅导,特别是以母语为媒介语的辅导工作,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一书中认为青春的特征乃是动不动就要背叛自己,即使身旁没有诱惑的力量。对于后进生,每个孩子都是一匹千里马,只要教师慧眼识英雄,个个孩子都会有成就其幸福光明人生的一天。为此,教师也应多关爱后进生及叛逆性较强的学生,使他们不会在学习的路上迷失方向,走上辍学之路而误入歧途。

3. 华小生的功课一向繁重,上课和补习的时间都已接近极限,但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依然薄弱,故此,华小更应三语并重,努力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素质,语文教师的培训,以加强学生升上中学后的语文能力。使学生不至于因为媒介语的问题而放弃学业。

4. 华团或政党应多办类似“浮罗交宜计划”为清寒华裔子弟升学铺路。这不但可以在经济上资助清寒华裔子弟,使他们不会因为经济拮据而放弃大好前途,亦可成立监督委员会,在各地自行监督华裔国中生的学习进展,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包括师资,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华团或政党亦可通过各种管道唤醒华裔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设法纠正一些父母不正确的价值观。

5. 政府在致力改善师资及提升各种软硬设备之余,应大力推广技职课程到各中学,以提供更多就读机会给学生。我国目前只有 100 多所普通中学推介技职课程。但是此类技职教育在高中才开始,可是根据调查显示,许多成绩不理想的孩子早在完成初中以前就已辍学。 与其让这些学生流落到市场上成为廉价劳工,不如开设初中的技职课程,让他们学习一技之长,同时亦可减少辍学所衍生的社会问题。至于国内技术学校及中心也还属开始阶段,就读的学生不多,许多父母也还不知道送孩子入此类学校或中心的正确管道。因此,当局需加强宣传和教育活动,以便孩子不会错失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

6. 发展工读学校--工读学校是介于学校及感化院之间的一种组织,专门录取轻微行为偏差的学生。这种半读学校配合了训导辅导和技职教育,专门改造学生的偏差行为。工读学校在中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