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十二月 2007

多方配合,提升国中生华文水准

文/周锦聪

 
前言

不少有识之士指出,在中港台以外,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建立了最为完善的体系——我国有千余所华小、 60 所华文独中、7所大专学府所设立的中文系或中文组……表面上看来,从启蒙教育到高等教育,我国的华文教育开出了似锦繁花,结出了累累果实,但深入探讨,却发现实况并不尽然。

虽然大约 95% 的华裔家长都让孩子接受基本的母语教育(进入华小),然而,仅有 10% 左右的华小毕业生进入独中就读。至于其余 90% 的学生,大多数都成为国中生。这群国中生的华文水准的高低,直接代表了大马华裔的华文水准。这是个应该认真看待的关键问题。令人失望的是,在国中,华文授课时间十分有限(一周两小时)、华文不是华小毕业生的必修科、华文不被校方列入正课、华文师资长期短缺等不利因素,不仅影响学生学习华文的热忱,甚至令不少学生在政府考试中成为华文的逃兵。华文教育在国中被边缘化,以致百病丛生,是大马华文教育的一大致命伤。

翻开我国华教发展史,“华小”和“独中” 血脉相连,是华社倾足全力抚养和扶持的“亲生骨肉”。举凡华小或独中的建校及发展,华社皆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相比之下,国中华文班有如华社的“弃儿”,长久以来为华社所忽略,自生自灭。讽刺的是,华小的师资来源,95% 以上来自报考华文的国中生。换言之,国中生是华小师资的生力军。没有国中华文班,何来华小?没有华小,独中又有什么存在价值?

华小师资短缺的警钟越敲越响,终于敲醒了沉睡中的华社:当报考华文的国中生日益减少,当具备华文资格的国中生成为“稀有动物”,华小师资将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这十分不利于华文教育的发展。因此,如何提升国中生的华文水准,成了一个华社日益重视的课题。为了提升国中生的华文水准,我们应该找出国中华文班的症结所在,以求对症下药。

(一) 把国中华文班纳入正课,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
要提升国中生的华文水准,华文班应该全面纳入正课。毕竟,华文班排在正课以外,对不少国中生而言,是一种长期的精神负担。课外活动、功课或补习班等的干扰,使到不少国中生只好望华文班而却步。一些懒散成性的学生,更以“忙”、“闷”等借口缺课,甚至不愿报读华文班,以致在华小立下的华文根基就此日渐荒废。此外,为了“方便”老师和学生,排在正课以外的华文班,往往直接在两小时内把一星期的课程上完。如此“疲劳轰炸”的教学方式,即使是尖子生,也感到十分吃力;对于那些后进生来说,精神自然更加不胜负荷。

为了提高国中生的华文水准,把华文班列在正课,是刻不容缓的要务。这样,国中生才能卸下无谓的精神负担,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深化本身的母语造诣。

(二) 有系统培训与委派华文师资,发展国中华文教育
要把国中华文班都列在正课,师资不足的问题若悬而未决,则无异于妙想天开。引申开去,为了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教育部的师资组应该全面统计各州华文师资短缺的实际情况,并定时把有关资料交给各大专中文系和师范学院华文组,委托有关当局有系统地培训国中华文师资。

诚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单单大专学府和师范学院不断培训华文师资,还是无法确定各国中都有足够的华文师资。各州的教育局在委派华文教师时,也应该根据各校的实际需求来进行,以免满腔热忱的教育新丁被派到某些不需要华文教师的国中,“学非所用”、“教非所长”;另一边厢,一些热爱母语的国中生伸长脖子等华文班开课,却遥遥无期。

近年来,由于教育部在各个州属都委任一位华文督学,让他们深入了解各国中华文班的师资空缺和学习情况,并协调各国中华文教师的委派,总算逐步改善了国中华文师资缺乏的问题。

(三) 华文教师的热诚和素质战胜应试教育,主导国中华文教育
有了足够的师资,国中华文教育就有了健全发展的条件。无论如何,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兴趣,往往取决于华文老师的“热诚”。只有满怀热诚、谆谆善诱的老师,才能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法,赋予书本上的文字生命力,带领学生遨游于精彩的中华文化天地,让他们发现华文的美之余,更逐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

反之,一些缺乏热诚的华文老师,最拿手的“功夫”就是“照本宣读”,演“独脚戏”,全然没有想过如何激发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兴趣,更没有想过怎样负起“薪火相承”的使命。可见,要提高国中生的华文水准,华文教师的“质”“量”并重。

荀子曰:“语言之美,穆穆皇皇”,在在告诉了我们: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华文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华。无奈,“应试教育”已把国中华文教育逼向“死胡同”。我国目前的教育,把育人当作“教课本”,教学的目的只为考试和升学,而考试内容又偏重于记忆与背诵能力。一般华文教师也顺应这趋势,采取“有考的范围才教”、“多做模拟试题”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他们失去了一双发现美、评鉴美、创造美的眼睛。

有素质的华文教师,必然摒弃“应试教育”,推崇“素质教育”,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教师若能先说明一般文言虚词的意义,突出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点,并以美学角度赏析文言文,必能扫除一般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甚至可能引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呢!华文是开启中华文化的钥匙,没有使命感的华文教师,怎么把这把钥匙交给学生呢?

(四) 国中华文学会辅助正课的不足,推动国中华文教育
无可否认,单靠一星期两小时的华文授课时间,要提高国中生的华文水准,是十分困难的。基于此,有使命感的华文教师,都有一个共识:在国语和英语至上的国中里,华文学会是提高国中生华文水准的一大支柱。有了华文学会,国中生在华文班以外,有了更多以华文沟通、与华文亲近的机会。中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其中不乏趣味元素,华文学会不仅在举办康乐活动时可以从中汲取,在举办文艺或学术活动时,也可以善加利用。这样一来,在华文学会里,学生们不只有机会实践所学,更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无形中培养了自学能力。

八十年代以来,不少国中华文学会克服了种种人力、物力与财力的障碍,出版了颇具水准的校园刊物,培养了许多写作人才和编辑人才,一扫“国中生华文水准低落”的偏见。马华文坛的后起之秀当中,有不少正是在学生时代就活跃于国中学会,受益于校园刊物。诗人符肇流把国中华文学会比喻为“黑夜灯塔中的守望者”、“逆流海中的掌舵人”,并指出它“为马华文坛增放千万道异彩”,的确是很中肯的赞许。国中华文学会若能够继续发挥其力量,华文教育在国中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

(五) 华裔家长关注国中华文教育,协助其稳健发展
国中生报考华文的人数不尽理想,一般华裔家长难辞其咎。对孩子的华文掌握能力,大部分华裔家长只要求“读得懂、说得通”罢了。他们对母语所持的价值观,对孩子们的影响深远,以致不少国中生可以为了“更专心应付其他科目”,不惜放弃报考华文。其实,杜维明教授和余英时教授曾不约而同指出:“语文和文化是不能分开的。语文不单是一种沟通的工具,它的真正目的在于自我了解、自我认同和自我体现。”有民族意识的华裔家长,应该关注子女在国中学习华文的情况,并鼓励孩子报考华文,做一个有气节、有尊严的炎黄子孙。

为了全面保存并发扬华教,华裔家长不妨结合华团的力量,让华文班全面纳入正课,并增加其课数。当然,家长们应该向教育部反映,儒家、道家等诸子学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华文文学作品更是学生认识人性真、善、美的一大桥梁,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毕竟,要培养中学生的道德价值,“潜移默化”肯定比“义正词严”更能奏效。如果教育部能够认同“爱华文的孩子不会变坏”这一观点,必然会通过有效的管道把高中华文班全面纳入正课。

另外,在现阶段,一般国中先修班都没有开设华文班,使到许多有意提升本身华文资格的国中生备受考验。在大马高级教育文凭(STPM)中选修华文的国中生,大都得自行补习,或单靠自修,可谓吃力不讨好。因此,家长们应该向教育局争取,每个县至少有一所开办先修班的国中提供华文班,并录取有意报考华文的学生到有关国中上课。此外,国中华文师资短缺、国中华文学会缺乏经费、某些国中校长百般刁难华文学会的成立等问题,都有待家长和华社的关注,以免国中生学习母语的热诚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华裔家长也应该把握一切有助于提升孩子华文水准的机会,从中促进国中华文教育的发展。举个例子,中国文学这科目,是国中生进一步接触华文、踏入文学境界的一大媒介。然而,长期以来,认识这学科的国中生少之又少,报考这学科的学生更是少得可怜,殊为可惜。有鉴于此,家长不妨去函教育部,要求扶正中国文学这科目,指示校方把有关科目介绍给学生,并为有意选修这科目的学生提供教材和师资,以免这个科目因为考生日益减少而被淘汰。

(六) 华社扶持国中华文教育,引导国中生发掘母语的美
要提升国中生对母语的学习热诚,华社对国中华文班和华文学会的关注也不可或缺。新山的福建会馆看清这一点,从 80 年代开始,就致力开办国中生校外华文进修班,并不时赞助国中华文学会的活动,对新山县的国中母语教育建树良多,是其他华团学习的典范。八打灵发展华小工委会于今年(2003年)开始,也跟随新山福建会馆的步伐,设立国中生华文进修班,相信对《学海周刊》推行的“我讲华语,我爱华文”运动,能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读与写是学好一种语文的重要环节。为了巩固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华团更应该设立导读会、写作班、文学奖等,让国中生感受到阅读和写作的乐趣,不断发掘母语母文的美,提升自己的华文程度。

结语

纵观以上几点,要提升国中生的华文水准,教育部、华文教师、华文学会、家长以至整个华社,应该各司其职,互相配合,逐步改善国中华文班所面对的问题,使国中生在更臻完善的环境中学习华文,进而报考华文,热爱华文,完成传承薪火的使命。如此一来,华小和国中的师资来源便源源不绝,马华文坛和华文报业也后继有人。

迈入二十一世纪,中国这原本沉睡的巨龙苏醒了,亚太华裔商人的经贸力量也增强了,世界各地纷纷掀起了学习华文的热潮。华裔国中生学习本身的母语,除了为融入“地球村”做好准备,更是为了不负“族魂”林连玉的文化感召:“我们文化的传递与发扬,必然寄托在华文教育的继续存在及发展的上面。” 树因为有根而常青,水因为有源而长流,每一个国中生都应该觉醒:维护中华文化的根基——华语华文,是华裔不容推却的天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