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十二月 2007

国中华文班面面观

文/林雄高

 
前言

顾名思义,国中华文班乃设立于国民中学的华文班,提供予具有六年小学华文资格的华小毕业生修读,有别于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及改制中学(泛称国民型中学)的华文班,盖前者一周至少有 8 节的华文课,后者也至少有 5 节,惟国中华文班仅有区区的 3 节课,而这节数少得可怜的国中华文班,又分成两种形式进行,一是纳入正课内,一是排在课外(别称母语班)。有鉴于此,独中是延续小学华文教育最完整的体系,而国民型中学与国民中学皆属全津政府中学,唯一不同之处是在华文科目的节数中,国民型中学比国民中学多了几节,而且把所有的华文纳入正课内,同时列华文为华小毕业生必修科。相比之下,国中华文属选修科,节数少,或排在正课内,或排在正课外,不受各方重视,处境堪怜,地位卑微,在现今教育制度的夹缝中苟延残喘。

国中华文班面对的问题

国中华文班所面临的问题一箩箩,举其荦荦大端有:节数不足、师资匮乏、环境欠佳、学习消极及支援欠缺等。

i) 节数不足
众所周知,国中华文课程纲要涵盖着广泛的范围,除了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语文技能之外,尚包括了语文知识及名句精华,而国中华文一周只有3节,实是微不足道,难于顺利完成全年课程纲要的教学计划。于是乎,为了在如此仓促的节数中赶完课程,有的老师就采取快马加鞭的教学法,把教材匆匆带过,如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又或如水过鸭背般,不留水迹;而学生也似赶场子般,不能对语文教材深入了解及充分掌握各项语文技能,只作囫囵吞枣,学习效果大受影响。反之,若放慢教学进度,又怕学生不能作好准备,应付考试的需求,更怕因未完成课程纲要,上头发落下来,老师可担当不起。师生的隐忧,又有谁能够了解?

ii) 师资匮乏
国中华文班向来面对师资匮乏的课题,因而才会衍生母语班的成立。母语班的导师是聘请校外教师担任,有来自中小学,也有来自退休教师。一般上,母语班的教师因不是科班出身,也未曾受过严密的课程训练,因此对中学华文课程不甚了了,又怎能发挥其教学效能?古语有云:“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在出师无名下,又如何出高徒?

由于师资不足,一般上,国中合格的华文老师须教导多班的华文班,有者甚至须执教由中一至中五的华文,平均一级两班,加起来即有 10 班,共计 30 节。班级大,工作多,单是批改作文,就教人吃不消。因此,引发了具有华文资格的老师不愿在国中教华文的课题。

iii) 环境欠佳
国中华文班通常都是合班制,即在同一年级中,学生是由不同班级汇合而成,人数众多,素质不一,加上华文班是属于流动班 (floating class) ,学生须从各班出来另觅空教室上课,华文老师犹如母鸡带领一大群小鸡四处逛闯,或到实验室、或到图工室、或到电脑室、或到图书馆等处,总之,只要发现有空的教室,就可暂充课室。如此流浪式的上课情况,既费时又费力,同时,也会在师生心理中造成伤害,试问如此欠佳的学习环境,又如何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另者,国中图书馆的华文藏书量有限,除了一些陈旧破烂的考试参考书之外,其它性质的华文书籍难于一睹,这无疑对提倡校园阅读风气是一项莫大的讽刺。

iv) 学习消极
由于华文在国中,不是必修科,而是选修科,加上师资不足,学习环境欠佳,因此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情绪,有者学习态度散漫、消极,有者索性放弃选修选考华文,大部分的学生把学习的专注力转移到所谓的主要科目如国语、英语及数理等,如此情况,反映在母语班更为显著。母语班是弥补师资不足而开设的,通常是安排在课余时间。学生在上午上了 9 节 10 节的正课,身心疲累之余,还要挨上两小时的母语班,试问又有多少个清高份子有这份能耐,心甘情愿地留下来上课?故此,母语班缺席率之高是不言而喻,而至于其学习效果更是别提了。

v) 支援欠缺
国中华文班不受校方及社会的重视,乃是不争的事实。在校内,凡华文班拟举办的活动,皆须经一连串繁文缛节手续的申请,方有望批准。至于经费拨款,好自为之。是以,国中华文班若想办活动如出版华文刊物或举办学术营,就得向外界筹款协助,然而外界的反应冷淡,一般认为国中属于政府中学,有政府资助,无须破费捐助,若是私立的独中,另当别论,义不容辞慷慨解囊协助。外界对国中华文班的偏见及冷嘲热讽,非但向国中生泼了一盆冷水,同时也打击了他们热爱母语的士气。

加强国中华文教学的建议

尽管以上种种因素不利国中华文班学习的条件,但我们也不可以坐视不理。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国中华文班当务之急即应正视如何加强国中华文的教学,而教与学则涉及两方面即教师与学生。教师负责教导的工作,学生只管认真学习。教学是双向的,唯其教者肯教,学生肯学,正所谓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方能收到教学最佳效果。在教学的大前提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善于调教学生培养主动且积极的学习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贯注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被动且消极的学习精神。

配合先进的科技教材辅助,教师可采取生动有趣的教学法,图文并茂,声色具备,藉以诱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翱翔于无穷的文学天空,陶醉于芬芳馥郁的语言花丛中。

语言的学习不再是局限于教室里,户外也可作为学习的地方。“教学观察” ( Study Visit) 即是一项综合性的语言教学法。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教学观察,如到工厂去、到农场去、到市场去……进行多项语文技能的训练,同时可以把语言学习生活化、生动化及实际化,又可促进人际关系。如此一来,学生再也不视学习语文为枯燥无味,化学习的被动性为主动性,教师终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动自发地去学习,以期达到“教而不教”的最终教学目标。

教育部师训组、课程发展中心以及各州教育局应经常为国中华文教师举办在职教学训练课程,尤其是国中母语班的教师更是逼切须要参加,以期了解课程纲要的内容以及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

近年全国各州的国中华文教师联谊会纷纷成立,其宗旨不仅是联谊性,藉以促进国中华文教师之间的感情,亦可在加强国中华文教师教学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联谊会可举办多项华文教学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业人士前来主讲,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联谊会亦可举办教学交流会,以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之效。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联谊会可组团率领国中华文教师到主流国中国或台湾,进行教学观摩会,吸取宝贵的教学经验,以利学生。除此之外,国中教师联谊会也可订期出版教学刊物及设立电子网页,互通信息,交换教学心得或刊载有关最新的教学报告。

在国中,华文教师不易为,但在传承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事业方面,任重道远,具有非凡的意义。为了搞好教学工作,国中华文教师身负重任,不可敷衍塞责,因为教学的成败系于教师的努力与奉献。是故,在教学法方面,国中华文教师不能死守旧的教学法,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他应积极参加教学训练课程、研讨会、观摩会、交流会,以期破旧立新,自我充实,自我提升,方不为时代所淘汰。

如何提升国中华文水准

碍于种种不利因素,国中华文水准低落,不足为奇。若想提升国中华文水准,就得从几方面着手。首先,国中华文节数应增加到每周至少 5 节,方能做好教学的工作。在这一方面,我国华基政党及华团组织应据理力争。
国中的母语班学习效果差,理应废除,以纳入正课代之。这一点牵涉到师资的问题。有关方面应以开明、公平的政策,为国中培训足够的华文师资或聘请资深的华文退休老师,或礼聘国外专才,填补师资之不足。

凡设有国中华文班的学校,皆应成立国中华文学会,因华文学会在提升国中华文水准方面,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我国一个可嘉的现象是国中的华文学会向来非常活跃,表现可圈可点,该是“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最佳写照。通过华文学会所举办的各项活动例如写作营、诗歌朗诵比赛、征文比赛、话剧表演、相声观摩、辩论赛等等,都有助于弥补堂上教学的不足,从而提升国中生的华文水准。

各国民学校的华文学会,又可成立州际国中华文学会联谊会,一来促进交流,二来联办活动,便可统筹统办,既可省却财力物力,又可避免架床叠屋,更可共同发扬中华文化,提升语文水平,何乐不为?

办活动,好处多,但须要充裕的人力与财力。对中学生而言,人力不成问题,最头痛的是经费问题,常令人兴起“行不得也哥哥”之叹。华社在财务支援方面,应给予国中华文学会鼎力支持。

身为华文学会顾问的国中华文老师,也应具搞活动的热诚,扮演火车头的角色,带动学会,投入学术活动,把文艺的种子,撒满校园,以期待开花结果。

结语

国中华文班是我国教育制度的“怪胎”,患上了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严重病症。要“怪胎”健康成长,就必须获得各方的关爱与照顾,别再视之为“弃婴”,大家共同努力,群策群力,希望在大家的细心呵护照料下,国中华文班明天会更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